足球报:本土联赛核心竞争力下降,是短视与急功近利导致的

6月24日讯 《足球报》撰文对中国足球进入职业化后的发展进程,进行了深度分析。直言俱乐部的急功近利以及产业管理者的目光短浅,是我们核心竞争力下滑的重要原因。
职业化之前与初期,我们自己培育出的球员能立足英超、英冠、德甲、德乙,不仅打主力还能当队长。这说明我们的足球产业在创业最初,尽管全面落后,仍在个体层面有闪光点。但如今呢?尽管“留洋声”如山响,中国球员要走出去,又能获得多少的生存空间?毫无疑问,我们足球产业的“核心技术”层面,学了30年,于球员个体上不进反退。
30年的职业化和产业化,中国联赛的“外援”、“外教”史足可以单独成书。最初,是本土球员和外援“一起踢”,后面是外援“带着踢”,再到“靠着外援踢”。这种本土球员和外援的的关系变化,既是俱乐部层面急功近利的结果,也是产业管理者目光短浅的结果。在后进国家,某种本土产业的“核心技术”,哪里能如此轻易全盘被“竞争对手”把控?最终的结果,不是表面上的“良币驱逐劣币”,而是本土产业从根基上的枯萎。
最可怕的,还不是对外援的“等靠要”,而是对本土球员的深层“鄙视”。谈全华班被群嘲群哄,难道不是鄙视?不仅本方球迷哀叹,他方球迷嘲讽,恐怕就连球员自己也没有真正的信心,可以击败拥有外援的对手。中国足球的勃兴不可能靠随时会离开的超级外援,只能靠真正从教练、球员、比赛的数量积累到质量的“保护性发展”。
谢晖和他的全华班“压着打”,成为了这个赛季中超最有价值的现象。他们还没有击败过拥有外援的球队,也被拥有高阶外援的泰山击溃,甚至可以预见,全华班的大连人很难一直“压着打”,甚至会一场比一场艰难。但谢晖与他的大连人,向中超的固有思维说了“不”。
中国足球正处于青黄不接、内忧外患的最低谷,挤破金元足球的泡沫,带来的阵痛也足够令人沮丧,但减少盲目投资以及合理限制薪资毕竟是良性发展的方向所在。给予中国本土教练、本土球员足够的时间和空间,假以时日,终有开花结果的一天。只有我们自己的“核心竞争力”开始成长,中国足球产业才有真正健康发展的可能。
- 相关阅读更新时间
- 黄健翔谈国少:战术素养普遍比较模糊、传球基本功普遍缺失 2025-04-07 18:00
- 韩媒:被誉为黄金一代U17提前出局中国球迷称其比国足更绝望 2025-04-07 18:00
- 对中国U17打入制胜球,16岁乌兹别克球员:希望能赢得本届赛事 2025-04-07 17:57
- 好状态!李源一5轮4次助攻,独占本赛季中超助攻榜第一 2025-04-06 17:53
- 翻车萨格勒布近19赛季克甲18冠本赛季基本丢冠+卡帅遭下课危机 2025-04-06 17:53
- 太可惜了!张华晨超远世界波因队友犯规被吹,无奈微微摇头 2025-04-06 17:52
- 半场泰山暂10亚泰克雷桑破门张华晨世界波被吹犯规在先无效 2025-04-06 17:52
- 还好有VAR!克雷桑抢点破门,边裁举旗最终改判,李源一赛季第4助 2025-04-06 17:46
- VAR改判!张华晨惊天远射破门被判无效,主裁认定犯规在先! 2025-04-06 17:46
- 记者:蒋圣龙身体不舒服缺席训练,陈晋一赛前训练回到主力一组 2025-04-05 17:33